發表時間: 2020-07-17 09:27:25
作者: 珠海市創一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瀏覽:
大衛·卡森
大衛·卡森(David Carson)是名副其實的“頹廢設計教父”。他推崇打破常規、與眾不同的設計理念,在設計界掀起了一場革命。他支離破碎、扭曲變形、有時甚至難以辨認的布局設計,引人注目,至今仍是世界各地設計師的靈感源泉。
索爾·巴斯
索爾·巴斯(Saul Bass)是設計界家喻戶曉的傳奇,你可能也見過他的作品。在 20 世紀 50 年代,巴斯為《驚魂記》、《金臂人》和《西北偏北》等影片設計了標誌性的電影海報和電影標題,在設計界留下盛名。
巴斯還是一位出色的logo設計師,他設計的許多品牌標誌經久不衰,平均使用年限長達35年。他的許多作品至今仍在使用,如舒潔(Kleenex)、女童子軍(Girl Scout)、美國電話電報公司(AT&T)等logo。
斯特凡·施德明
斯蒂芬·施德明(Stefan Sagmeister)是一位成就卓著的當代設計師,他的客戶大多來頭不小,如滾石樂隊(Rolling Stones)、HBO 電視網、古根海姆博物館(Guggenheim)等。施德明常將幽默、性感、反傳統等元素和精妙細節相融合,創作的現代設計頗具震撼力,至今仍在影響啟發著設計界。
薛·博蘭
薛·博蘭(Paula Scher)憑借強大的設計能力,成為五角設計公司(Pentagram)第一位女性首席執行官。她對設計主體的處理方法令人印象深刻,為後來的平面設計感知和應用奠定了基礎,特別是她為紐約市《大眾劇院》雜誌(Public Theater)的設計,把字體當作視覺圖像的處理手法,至今仍在影響著現代設計行業。
邁克爾·布雷特
邁克爾·布雷特(Michael Bierut)因“設計的大眾化”而聞名,他的設計與眾不同,又無處不在。他通過清晰直接的設計,使複雜的內容變得簡單易懂,激發觀眾觀看和消費的興趣,為“簡化”設計鋪平了道路。
馬西莫·維格納利
馬西莫·維格納利(Massimo Vignelli)被譽為上個世紀最具影響力的設計師之一。他自稱“信息架構師”,緻力於將龐大繁雜的思想濃縮成易於理解接受的設計形式。這一點在他1972年為紐約市重新設計地鐵線路圖時表現得淋漓盡緻,他的設計圖前衛又抽象,一面世就飽受爭議,但後來時間證明這一設計能讓人快速看懂地鐵路線,非常有效。
米爾頓·格拉澤
米爾頓·格拉澤(Milton Glaser)是標誌性的“I ♥ NY”的設計者,塔吉特公司(Target)和捷藍航空(Jetblue)的logo也是他的大作,他還為電視劇《廣告狂人》設計了片頭字幕,為音樂家鮑勃·迪倫(Bob Dylan)設計過海報。他的作品感染力強大,經久不衰。他曾說:“你要想辦法讓觀眾變得有洞察力,這樣他們一看到(設計)時,就能理解設計師的創作理念,因為你在觀看與理解之間架起了橋梁。”
保羅·蘭德
設計界大腕保羅·蘭德(Paul Rand)緻力於使用新方法製作廣告、創作logo和平面設計,引發了二戰後美國設計界的視覺革命。蘭德設計生涯中的一大貢獻,是把文案信息從設計中的顯著位置上“去掉”,將其與設計融為一體。他通過簡化文字數目,讓形式和功能相得益彰,而非互相衝突,設計效果更佳。
艾倫·弗萊徹
艾倫·弗萊徹(Alan Fletcher)被譽為英國平面設計之父。他的設計頗具激勵人心的效果,改變了人們對設計的看法。他富有表達力的字體、大膽的用色和強烈的視覺語言,使平面設計成為關鍵性的商業元素,不再隻是可有可無的額外裝飾。
赫爾曼·察普夫
赫爾曼·察普夫(Hermann Zapf)在字體設計領域建樹頗多。首先,他設計了許多字體,其中比較著名的包括Zapf Dingbats、Palatino、Optima。他也是使用計算機設計字體的先驅,是印刷設計向計算機設計轉變的倡導者。此外,他還編寫了一套字體設計程序,為後世許多現代設計軟件發展開辟了道路。
萊斯特·比爾
萊斯特·比爾(Lester Beall)以鼓舞人心的前衛作品與顛覆性的設計理念而聞名。比爾使美國公司相信:平面設計師是有創意的問題解決者,應該更多地參與市場營銷工作。比爾的設計理念與眾不同,作品頗具感染力,經久不衰,是當代設計師衡量自己的標準。
克勞德·加拉蒙
克勞德·加拉蒙(Claude Garamond)出生於1505年前後,是史上第一個專門從事字體設計的人,在平面設計萌芽時期就對其產生了深遠影響。在他的職業生涯中,加拉蒙設計了一系列標誌性字體,許多至今仍在使用,例如Garamond、Granjon和Sabon 等字體。加拉蒙不僅為字體設計鋪平了道路,還為平面設計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揚·奇肖爾德
揚·奇肖爾德(Jan Tschichold)是位高產設計師,在設計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在廣受讚譽的《新字體設計》(Die Neue Typographie)一書中,他確立了新字體的設計標準,推動了紙張大小的標準化,介紹了字體布局的準則——許多至今仍在使用。在與企鵝出版公司(Penguin Books)合作期間,奇肖爾德設計了標誌性的企鵝橙色圖書封面,負責監督了500多本書的印刷工作。他不斷追求新技術,成為一位頗具影響力的偉大設計師。
威廉·戈登
威廉·戈登(William Golden)被美國專業設計協會(AIGA)譽為二戰後新平面設計業傑出先驅之一,他為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設計的作品大膽有力,改變了整個行業的設計風格。他還推動社會承認藝術家和設計師是截然不同的職業,使平面設計這一理念深入人心。
傑奎琳·凱西
傑奎琳·凱西(Jacqueline Casey)以極具影響力的瑞士風格海報而聞名。她的設計,使新興的歐洲瑞士風字體設計和平面設計為美國和麻省理工(MIT)群體所知,影響了後來許多當代設計。凱西的設計畫面整潔,內涵深刻,頗具感染力,被視為此類作品的典範。
西佩·皮內萊斯
西佩·皮內萊斯(Cipe Pineles)的設計作品登上過許多著名雜誌,如《Vogue服飾與美容》(Vogue)、《名利場》(Vanity Fair)、《魅力》(Glamour)、《十七歲》(Seventeen)、《吸引力》(Charm)等。皮內萊斯開創了許多先河。她是紐約藝術指導設計俱樂部(the Art Directors Club in New York)的首位女性設計師,也是第一位獨立承擔雜誌設計項目的女性,還是第一位聘請優秀藝術家為大眾市場出版物創作的設計師,這一做法後來在雜誌設計領域長期流行,並最終影響了雜誌設計行業。
蘇珊·卡雷
20世紀80年代,現代設計師蘇珊·卡雷(Susan Kare)為蘋果公司的Mac電腦和喬布斯的 NeXT 電腦設計了一系列界面元素,自此在設計界占有一席之地。你可能對她的作品非常熟悉,如Monaco字體、Geneva字體、蘋果鍵盤上的command鍵圖標、垃圾桶圖標、油漆桶工具圖標、套索工具圖標、軟盤保存圖標等。卡雷的許多作品至今仍在使用,對當今的界面設計產生了巨大影響。
艾布拉姆·蓋姆斯
艾布拉姆·蓋姆斯(Abram Games)是二戰時期的官方藝術家,以100多篇充滿政治色彩的海報設計而聞名。他的作品踐行了他“內涵極深,形式極簡”的座右銘,設計中的信息豐富,感染力強,但設計本身簡單、幹淨、直接,這一理念影響了世界各地的設計師。
阿爾明·霍夫曼
阿爾明·霍夫曼(Armin Hofman)是瑞士設計界的傳奇人物,以有力、幹淨的設計風格和對設計背景、意義的不懈推崇,影響了過去和現在的許多設計師。霍夫曼的作品是典型的瑞士設計風格,經得起時間的考驗。
約瑟夫·米勒·布羅克曼
約瑟夫·米勒·布羅克曼(Josef Muller-Brockmann)是瑞士最著名的設計師之一,他的作品中有幾何形狀、清晰的無襯線和鮮豔的色彩,是典型的瑞士風格。然而,他最大的貢獻之一,是他在平面設計中開發和使用了網格系統,該工具被廣大設計師認可,至今仍在使用。
西摩·切瓦斯特
設計師西摩·切瓦斯特(Seymour Chwast)對現代設計和插畫產生了巨大影響,這要歸功於他富有表現力的標誌性風格。他以激進、俏皮的方式綜合了兩個領域的設計手段,衝擊了幹淨的極簡主義瑞士風格。切瓦斯特參與開創了一種全新的獨特設計方法,正如美國專業設計協會所說,這種方法“建立在複古風格和形式的知識、欣賞和重現之上”。他的視覺作品和這種獨特的設計方法對平面設計行業產生了深遠影響。
奇普·基德
奇普·基德(Chip Kidd)是專門從事書籍封面設計的當代設計師,NPR(美國國家公共廣播電台)認為他的作品“引發了美國圖書包裝的藝術革命”。他以視覺語言表現書籍內容,他設計的作品與眾不同,令人難忘,經得起時間的考驗,是設計界的瑰寶。
阿列克謝·布羅多維奇
上世紀20年代,阿列克謝·布羅多維奇(Alexey Brodovich)將歐洲設計理念引入美國,促使新一代設計師創作出更簡單、更現代的作品。然而,他對設計潮流的影響並不僅限於此。在他為《時尚芭莎》(Harper’s Bazaar)工作的15年中,布羅多維奇不斷嚐試攝影、字體設計和版面設計的新潮流。受此影響,雜誌很快就流行起來。
赫布·盧巴林
赫布·盧巴林(Herb Lubalin)是一位字體設計大師,他稱他的工作為“排版設計”。他的設計增強了書面信息的表達效果,這是文案寫作無法實現的。他對設計視覺語言、雙關語和簡潔性的完美把握,對設計界產生了深遠影響。
馬克斯·米耶丁格
瑞士字體設計師馬克斯·米耶丁格(Max Miedinger)因設計了著名字體Helvetica(也就是之前的Neue Haas Grotesk)而聞名。Helvetica表現出典型的瑞士設計風格——幹淨、易懂、靈活,沒有任何襯線,自然很快就流行起來。米耶丁格對瑞士設計風格影響巨大,極大地推動了瑞士風格運動的發展。
約翰·梅達
約翰·梅達(John Maeda)是另一位因將計算機引入平面設計行業而聞名的設計師。梅達的工作探索了他所接觸的每種媒體的邊界,包括數字媒體和模擬媒體。這種探索和他的此類設計為現代平面設計中頻繁使用的互動運動設計奠定了基礎。
埃爾·利西茨基
埃爾·利西茨基(El Lissitzky)是一位俄羅斯設計師,以政治宣傳海報設計而聞名。在海報中,他使用極度風格化的形狀和顏色,塑造出表現力強大的視覺語言。利西茨基在包豪斯學派的發展過程中也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包豪斯學派不斷湧現出一些最具顛覆性的平面設計師和設計潮流。簡而言之,利西茨基的作品引發了巨大的多米諾骨牌效應,是許多當代設計實踐形成的基石。
拉迪斯拉夫·薩特納
著名設計師拉迪斯拉夫·薩特納(Ladislav Sutnar),善於通過設計把無意義的東西變得有意義。他的專長是信息設計,使用清晰而巧妙的設計來幫助一般觀眾更容易獲得和利用信息。薩特納隻使用有限的顏色和字體,這一技巧使他的作品更加清楚,至今仍在使用。
阿爾文·勒斯蒂格
設計師阿爾文·勒斯蒂格(Alvin Lustig)徹底改變了人們接觸、展示和思考書籍封面設計的方式。當時的普遍做法是在封面上直接概括書籍內容,但勒斯蒂格卻采用“提示,而非告知”的方式。他會先閱讀這本書,然後模仿行文風格設計出封面。這種方法在當時比較新穎,很快就流行起來,現在許多書籍封面也常采用這種方法。
穆裏爾·庫珀
穆裏爾·庫珀(Muriel Cooper)是麻省理工學院(MIT)的平面設計師,開創了使用計算機進行平面設計的先河。在她的職業生涯中,庫珀使用計算機在設計中創建視覺深度、運動、尺寸變化、焦點轉移、3D 字體等,這些設計在當時絕無僅有,頗具開創性。庫珀的作品和設計方法對現代數字化設計產生了巨大影響。
盧西恩·伯恩哈德
在新藝術至上的時代,盧西安·伯恩哈德(Lucian Bernhard)采用一種更簡約、更保守的設計方法,開辟了一條新道路。在擔任藝術總監期間,伯恩哈德設計出由平面色彩、簡單插圖和logo組成的廣告,沒有任何標語。伯恩哈德的這種極簡主義風格後來席卷整個設計界,對現代設計造成了深遠影響。
奧特爾·艾奇
奧特爾·艾奇(Otl Aicher)是一位出色的平面設計師,憑借為1972 年夏季奧運會設計的作品而聞名,他大膽地使用了象形圖、鮮豔色彩和網格系統,賦予作品與眾不同的特質。艾奇還用簡筆畫設計了一個頗有影響力的公共標牌系統,對平面設計產生了巨大影響。
埃裏克·尼采
在60年的職業生涯中,設計師埃裏克·尼采(Erik Nitsche)對設計界產生了巨大影響。尼采的作品現代主義風格強烈,幾乎涉及了設計行業的方方面面,不僅是現代設計師的靈感源泉,還引領了工商業領域以設計傳遞思想的潮流。
內維爾·布羅迪
20世紀80年代,內維爾·布羅迪(Neville Brody)通過遵守“規則”與打破“規則”,徹底改變了雜誌、廣告、專輯封面和包裝設計。布羅迪受到朋克運動的影響,跳出了商業市場的限製,對設計進行了試驗和嚐試,使他的作品具有了衝擊力,別樹一幟,影響了許多現代設計。
伊萬·切爾馬耶夫
設計師伊萬·切爾馬耶夫(Ivan Chermayeff)常被譽為傳奇的logo設計師。在職業生涯中,他設計了一系列令人難忘的logo作品,例如NBC的孔雀logo和泛美航空公司(Pan Am)的藍色地球logo,經久不衰。他之所以如此傳奇,影響巨大,是因為他把抽象形狀用於logo設計,而不是像以前那樣使用標準字體。
阿德裏安·弗魯蒂格
字體設計師阿德裏安·弗魯蒂格(Adrian Frutiger)是設計界的傳奇人物,從倫敦威斯敏斯特街(Westminster London)到迪士尼樂園(Disney World),都能看到他設計的字體。在他的職業生涯中,他常說設計的字體必須要既美觀又易讀,他設計的 30 多種字體非常受歡迎,有力地證明了這一觀點。字體公司Font Bureau的創始人羅傑·布萊克(Roger Black)談到了他時,表示“弗魯蒂格將他對字體設計的個人審美推廣至整個設計界,激發年輕設計師去獨立思考”。
布拉德伯裏·湯普森
布拉德伯裏·湯普森(Bradbury Thompson)是一位設計全才,在設計界鼎鼎有名。他通過分層、裁剪、粘貼、和嚐試攝影、色彩和字體的方法,打破了設計的頁面限製,激勵了一代又一代的設計師。
彼得·薩維爾
彼得·薩維爾(Peter Saville)是一位著名的唱片和專輯封面設計師,為快樂分裂樂隊(Joy Division)設計了《未知的快樂》(Unknown Pleasures)的標誌性封面,還為新秩序樂團(New Order)、洛克希樂隊(Roxy Music)和許多其他音樂界知名人士做過設計。簡而言之,薩維爾大膽、富有表現力的風格成為音樂專輯封面設計評判的新標準。
沃爾夫岡·魏因加特
沃爾夫岡·魏因加特(Wolfgang Weingart)對設計界的貢獻在於他從不墨守成規,實驗性地使用了排版方法。魏因加特的作品是實驗性、自發性的瑞士風格,大膽、有衝擊力的設計與引人注目的無襯線字體相結合。魏因加特把這種完全實驗性的設計方法傳授給學生,直接影響到新一代富有表現力的排印師。
艾普瑞爾·格麗曼
艾普瑞爾·格麗曼(April Greiman)對於平面設計計算機化貢獻頗多。早在 20 世紀 80 年代,格麗曼就被公認為是最早影響和鼓勵平面設計和藝術領域接受和使用計算機的設計師之一。在格裏曼之前,計算機僅被視為信息處理工具,但在格裏曼用計算機進行設計後,設計行業也隨之改變。
(本文未經造就授權,禁止轉載。)
文章內容如有侵權,請聯系站長刪除。